河南省延津县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农耕文化悠久,是农业大县,小麦种植面积100万亩,有“中国第一麦”美誉。近年来,延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工业化理念和全产业链思维,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为切入点,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引领,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推进产业链集群化、价值链高端化、供应链融合化,全面唱响“小麦经济”,实现种普通小麦向种优质小麦、卖小麦向卖面粉、强产品向强产业“三个转变”,探索出一条粮食主产区以小麦经济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产业立园新路径,为各地做强粮食产业、繁荣县域经济提供了延津经验。目前,产业园聚集近百家粮油食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152亿元。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34%。
一、建设近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筑牢小麦生产根基
(一)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a。全面完成“两区”划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扎实开展耕地利用情况调查,全县基本农田比上轮多保13.65万亩。率先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投资12.5亿元,全域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的现代农业“田”网。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探索“财政投入+专项债”模式,统筹9亿元资金,建设集粮食高产、科技创新、智慧农业、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二)建设专用小麦原料基地。推进强筋小麦规范化生产。率先制定《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并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推广,结束小麦“无标可依”的历史。推行“五统四专”标准化经营。推广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收获、统一收储“五统一”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四专”模式,有效提高农民种植组织化程度,实现单一品种小麦的大面积种植、分品种使用,延麦品质不断提升。推动绿色有机小麦生产基地规模化建设。建成的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生产基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建设8.1万亩茅台酒用小麦示范基地,群众亩均增收500余元。
(三)打造高效智慧农田。建设数字农情监测站。建立10个病情、苗情、虫情、墒情为一体的“四情”监测站,实时监测和上传农情信息。搭建“5G+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与中国移动合作,利用5G、AI、大数据等技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5G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智能分析研判农情信息,指导和服务农业生产。配备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安装700余台智能喷灌设备,实现精准调控、自动灌溉,灌溉效率提高30%。
二、完成十次良种换代,培强小麦产业“芯片”
(一)建设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实施种子繁育基地提升行动。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规模化种子基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达25万亩,年繁育种子近3亿斤。搭建一批小麦科研平台。建成豫粮冬麦科技农场、帝益麦种业育种试验站、金粒鑫大地科研育种基地等,重点开展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展示工作。建成遗传改良育种中心。通过抗病稳产、矮化高产、优质高产等10次良种更新换代,培育、引进并筛选出百农607、新麦45、郑麦136、郑麦366等14个优质高产新品种。
(二)打造小麦种子特色产业集群。引育“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培育和壮大河南中禾、曙地依、帝益麦、金粒鑫大地、邦邦等10余家种企,初步形成小麦种子特色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5.2亿元,帝益麦种业成为全国小麦单品种销量第一的种企。突破一批育种关键技术。联合开展小麦良种高产稳产技术研究攻关,郑麦366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郑麦136正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建立院县共建科技示范园。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加强与中国农大、河南农科院、河南科技学院等合作,组建以吴政卿教授、欧行奇教授为首的小麦专家技术团队。打造一批乡土秀才。培育出李开信、周新福等乡土秀才20余人。其中,李开信创建千亩高产示范方在2020年、2022年两度刷新冬小麦全国单产纪录。周新福成立金粒小麦协会,实现食用磨粉小麦全国第一船出口。
三、引育近四十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小麦经济跨越发展
(一)实施龙头企业“入延”工程。制定“两图一表”产业招商图谱。完善产业链全景图、产业链路径图、重点招商项目表,挖掘有价值的招商信息,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育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依托延津小麦品质优势和“中国第一麦”品牌优势,成功引育鲁花集团、克明集团、新良集团、豫粮集团、广西桂柳牧业、泰国正大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打造六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以鲁花集团、豫粮集团、京粮集团为主体的仓储物流产业集群;以鲁花集团、克明集团为主体的粮油面制品产业集群;以口水娃食品、精益珍食品、晋林食品为主体的烘焙膨化食品产业集群;以广西桂柳牧业、麦丰食品、笑脸食品为主体的冷冻休闲食品产业集群;以老坛酒业、大丰酒业为主体的白酒加工及灌装产业集群;以新良粮油面业预拌粉、延麦食品谷朊粉为主体的面粉深加工产业集群等“六大产业集群”。
(二)支持重点企业提质增效。创立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召集35家科研院所、涉农高校、食品加工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建立“速冻米面及调制食品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6家食品企业研发中心,笑脸食品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建成专家工作站。签约许为钢、郭天财、茹振钢等国内小麦育种、栽培、加工方面专家20余名,成立专家工作站。鲁花集团与河南工业大学卞科教授团队合作,建成中原学者工作站。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工艺。转化应用面包糕点预拌粉、六艺活性面条、苦荞多肽挂面、冷冻熟面等100多项科技成果,粮油深加工技术全国领先。
(三)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首席服务官+工作专班+服务对象”机制。县级领导分包服务规上企业,科级干部分包服务其他重点企业,实现“一企一策”精准纾困。当好全能“店小二”。率先实现工程项目审批“全程网办”,企业开办时限和工程建设项目办理时限分别缩至0.5个、12个工作日。建成小麦产业服务中心。投资2000万元,建成国内一流的共享实验室和检验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
四、建成万亩食品加工专业园区,延伸小麦产业链价值链
(一)构建“一区多园”产业格局。
出台产业发展“金十条”。制定《推动小麦经济产业升级实施意见》《延津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在企业引育、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给予支持。严格园区规划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12平方公里的集小麦产品加工园、面制品电商物流园、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园、麦香田园和小麦产业服务中心于一体的食品加工产业园,非粮油加工及配套类企业不得入驻。探索“园中园”发展路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领域建设规模化、特色化园中园。鲁花产业园投资32亿元形成年产50万吨面粉、30万吨挂面、10万吨花生油生产能力,是鲁花集团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具备年产值百亿元的生产能力。克明产业园投资16亿元形成年产36万吨面粉、18万吨挂面、1200万标箱五谷道场方便面生产能力,是克明集团全国最大的挂面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桂柳牧业产业园投资10.2亿元建设年产27万吨饲料和年肉禽屠宰4000万羽生产基地。长青产业园投资4.8亿元建成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园。圆通产业园投资8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500万件的物流智创园。
(二)实施食品加工提级扩能计划。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组建产业集群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设立2亿元产业转型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三个打通”行动。打通食品与包装、食品与物流、食品与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面粉—面条—面点—冷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产业链条。推动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引入20余家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企业,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年资源化利用农林废弃物35万吨,泰国正大集团、广西桂柳牧业等一批畜禽企业年饲料化农副产品30万吨。
(三)畅通要素入园渠道。优先保障建设用地。明确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支持产业园内企业发展,解决鲁花加工园615亩、广西桂柳牧业生产用地198亩、养殖用地500余亩需求。创新金融风险补偿。设立1500万元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创新“党建+金融”模式。由县委组织部门牵头,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与县农商行签订共建协议,基本完成所有新型经营主体和全县农户授信,建成115个乡村金融普惠驿站,农民使用手机APP最快三分钟实现信用放款。开设食品加工专业。依托县职业中专开设食品加工专业,已为园区培养2000余名专业人才。
五、探索“小麦+”新业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
(一)融通“小麦+电商物流”。建设电商物流园。投资2.9亿元,建成占地152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电商物流和创业创新孵化园,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10亿元。建设“1+11+N”农村物流网络节点项目。投资1.65亿元,含电商服务中心(站)县级1个、乡级11个、村级181个。培育万名经理人。引导2500多家合作社在小麦生产、仓储、运输等方面发挥作用,催生上万名农村电商、经理人。
(二)融活“小麦+文化旅游”。弘扬小麦历史文化。借助曹操火烧乌巢之战、延津籍作家刘震云《1942》《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品,向外宣传和传递延津小麦与美食文化元素符号。开发小麦文创产品。建成小麦主题公园和2000平方米的小麦文化馆,创作麦秆画、面塑、花馍等文创产品,传播延津小麦文化。举办小麦特色文化活动。开展美食节、麦田诗会、手工艺展等活动,依托中国农交会、豫沪对接会等大型优质农产品推介会开展宣传推介,提高延津小麦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融合“小麦+品牌创建”。打造名特优新农产品。深入挖掘、保护、培育和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延津小麦”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延津小麦为代表的新乡小麦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延麦品牌宣传推广计划。申报注册“延津麦·强筋面”区域公用品牌,并应用于鲁花、克明等产品包装。开展延麦酿国酒、延麦登高铁、延麦创纪录等标志性事件宣传活动,《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多次报道延津小麦产业。实施品牌兴企强农行动。支持制种企业申请知名商标,培育金粒、豫中禾等10余个商标,群众亩均增收12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