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县委、县政府把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作为载体,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先进文化,增强民主意识,提高组织化程度,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了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狼牙山景区基本情况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是一座历史名山,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现为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狼牙山景区主要包括狼牙山镇、独乐乡、西山北乡等区域。其中狼牙山镇位于易县西南山区,辖20个村,人口1.7万,总户数4470户,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6259亩,全镇特色产业是旅游业和林果业。其中旅游专业村是东西水村,果品主要是磨盘柿、桃、杏,人均纯收入达1800元。西山北乡辖21个行政村,49个自然庄,5117户,21247口人,耕地面积24265亩,山场6.7万亩。主要经济来源于石板加工、林果产业、劳务输出。独乐乡6个行政村,人口1.02万人,耕地约10000亩,山场面积4万亩,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2500元以上。
狼牙山景区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随着近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区内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卫生和接待条件均有较大改善,这些都为大狼牙山旅游区的深入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2010年接待人数约20万人次,旅游收入480万左右。主要景点有纪念塔、陈列馆、棋盘坨、蚕姑坨、红玛瑙溶洞、南天门、胭脂湖等,2006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线路。旅游区服务设施初具规模,除了遍布石家统村、东西水村、沙岭村等地的农家乐,还有中凯大酒店等服务设施。农家乐主要东西水村为主,目前已形成农家乐一条街,成型农家院80多户,从业人员400多人,农家游收入400余万元。此外,景区已建设索道、步游路、东水和西水停车场、水景等设施,并成功举办了狼牙山山花节、狼牙山登山节、央视《寻宝》-走进易县、狼牙山首届柿子节等节庆活动。
2、“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京南旅游胜地”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易县抢抓省市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和加快“涞易涞”避暑休闲旅游聚集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大力实施“对接京津”战略,以举办系列节庆活动和持续宣传为突破口,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影响,2010年,无论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创下历史新高,全县旅游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根据易县县委政府关于为了做大做强“狼牙山”红色旅游品牌、实现“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带动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型产业,使本区成为国内红色旅游热点目的地。
2.1、狼牙山景区上档升级。一是制定和完善了狼牙山景区详规,使狼牙山景区布局打造更加合理科学。二是实施了投资2040万元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地建设项目,改善基础条件,完善景区功能,提升狼牙山景区档次。力争三年内把狼牙山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建成集休闲、旅游、登山、农家游、采摘体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基地。
2.2、农家游创出特色。以东西水村、石家统村为中心,用2—3年时间做强“狼牙山农家游”品牌。在原有农家游基础上扩大规模,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硬件设施档次。一是在狼牙山景区通过丰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红色文化内容,处处体现休闲乡村旅游红色特色;二是在农家游户通过文化包装处处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三是选择重点区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再现当时战斗场景的同时,充分体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特色。
2.3、加大景区专业村培育力度,打造观光采摘型林果业。打造狼牙山林果名镇,将西山北乡石家统村林果业定位为旅游观光采摘大型基地。一是明确发展思路,敢叫日月换新天。石家统村上世纪八十年代,确定了“靠山吃山,发展林果,向山场要效益”的发展思路,率先推行“分包到户、谁栽谁有,栽者有其林、林主有其权”的造林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产业的热情和干劲。同时,加大“山、水、林、田、路” 综合治理力度,坚持山开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水就引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一代又一代石家统人肩挑背驮,在山上修建了条条山路,开发了层层梯田,种活了一棵棵“希望之树”。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二是坚持科学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1991年,该村成立了成人夜校,定期邀请县农业技术人员来村授课。1997年,成立了林果管理协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林果管理技术能手。2002年,与河北农大联姻,建成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三结合”基地。2003年,建起了占地1万平米的大型果品交易市场,促进了果品流通,增加了果农收入。三是打造精品林果,生态旅游谱新篇。以建设“狼牙山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契机,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2个“百年柿树”观光园和桃、杏、李3个生态采摘园,游客不仅能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还能亲自参与果园的修剪等各方面管理体验项目。同时,在园内设置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打造游客和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公园”。按照自然、和谐、生态、环保、低碳的原则,在村北沟开发了千亩原始森林公园、白龙山寨、瀑布群、摩崖石刻、弥勒佛庙等旅游景点,山上建起了空中垂钓园,目前的石家统已真正成为了一个“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季摘柿、冬季健身”的生态旅游村。
2.4、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拉动景区旅游。易县2010年第一届“狼牙山·山花节”自4月10日开始至5月10日结束。 此次举办“狼牙山·山花节”就是要让广大游客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尽享狼牙山的生态之美,感受狼牙山红色之魂和绿色之韵。活动期间举办了以“爱在山花烂漫时”为主题的大型交友活动,以2800多年历史的古柏为载体的“狼牙山·千年祈福大会”及“山民寻宝”等活动。4月22日至23日,于狼牙山举办了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第六届登山节活动。5月1日至3日,盛大摇滚音乐会,易县露营音乐节易县878精品行游基地举行,此次音乐节共邀请国内外摇滚乐队30家,规模宏大,活动将休闲、音乐、旅游、露营等户外活动完美结合,音乐节现场设立了一站式24小时旅游咨询服务处,让广大乐迷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还能充分了解了易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服务设施情况,使易县旅游知名度得到极大提高。8月6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著名主持人李佳明携《寻宝》栏目走进狼牙山进行“民间国宝”选拔。本活动通过专家对收藏品进行鉴定,选取一件最能代表“燕文化”特征的“民间国宝”,从而彰显“燕文化”的独特魅力。10月1日至11月15日,狼牙山举办的“中国河北狼牙山首届柿子节”活动。柿子节期间,为广大游客准备了花样众多的互动节目,有摄影比赛、“看红叶、唱红歌”, 采摘、登山祈福以及举办大型篝火晚会等活动,进一步拉动了景区旅游,促进了农家游的深入发展。
3、狼牙山景区市场状况
3.1、易县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10年易县全年接待游客221.6万人次,门票收入2441.924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5%、98.3%和71.2%。其中农家游接待游客45.16万人次,收入31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20%。客源市场京津游客分别占45%、20%,石家庄、保定等本省游客占30%,辽宁、河南等省份占5%。旅游消费结构为吃9.5%,住17.8%,行36.2%,游30.3%,购物5%,娱乐1.2%。出游方式以自驾车旅游和组团为主。出游动机目前以观光、游览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为主,游客停留时间短(以一日游为主)。
3.2、易县旅游市场特征
(1)市场规模和发展形势。近年来易县围绕“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京南旅游胜地”建设目标,抢抓省市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和加快“涞易涞”避暑休闲旅游聚集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大力实施“对接京津”战略,以举办系列节庆活动和持续宣传为突破口,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影响,2010年,无论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创下历史新高,全县旅游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2)国内游客客源。易县国内客源市场以京津为绝对主体,约占65%的市场份额,其次为省内游客,约占30%。
(3)入境客源市场。以在北京、天津工作生活的外国人是易县主要入境市场。包括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外国企业(组织)驻京人员、来京短期公干人员、外国留学生等,出游动机主要是观光游览、民俗体验等。
(4)客源市场消费结构。易县旅游要素消费结构不合理,住宿、交通、游览比重较大,占84.3%,购物娱乐比重小。
4、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大狼牙山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一是加大旅游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贯彻实施力度,在导游、住宿、餐饮、安全、卫生、环保等环节加强精细化管理,全面开展旅游对标行动,提高管理水平;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努力实现人性化、亲情化、精细化服务;加快健全旅游安全、旅游环境、节能环保等标准体系,实现以标准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二是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强化监管机构职能。加强旅游、工商、公安、卫生、物价等部门联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及其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依法及时处理投诉案件,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三是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以标准化为依据,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四是建立旅游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完善旅游紧急救援。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标准,完善措施,加强检查,消除隐患;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和救助预案,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
5、主要做法和经验
5.1、领导高度重视
2011年2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春节期间专程前往狼牙山,赞誉“狼牙山是英雄的山”,参观了反映当年“狼牙山五壮士”和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事迹的陈列馆,并到狼牙山脚下的石家统村视察工作,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与大家共度新春佳节;河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石家统建设,要把石家统打造成生态文明旅游村;2011年5月,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崇勇前往狼牙山调研,要求把发展狼牙山红色旅游作为全省红色旅游发展的重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大狼牙山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强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大狼牙山建设的顺利推进。
5.2、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是旅游业快速、稳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主导的核心任务是对旅游业实施统一管理、规划、指导和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支持、企业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产业格局。将大狼牙山旅游开发纳入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每年确定一部分重点旅游项目纳入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立项、资金等方面优先安排,把旅游业作为本区的战略支柱产业,制定具体的产业支持政策。
5.3、政策环境良好
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等均要求加快发展红色旅游。2010年狼牙山景区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3月省旅游业发展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要求“十二五”期间重点做好“红”、“黄”、“蓝”、“绿”、“白”五篇文章;2011年5月27日,保定市旅游业发展大会召开,要求大力实施“资源整合、设施提升、精品打造、环境优化”四大战略,叫响红色旅游名片。2011年1月,在中共易县县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易县确立了“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将“旅游整合”放在全县三大发展战略的首位,并将狼牙山景区与周边地区整合放在了首要位置。各项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为大狼牙山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是易县人民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随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重点用于大狼牙山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贷款贴息、宣传促销和奖励,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农业、科技、文化、国土、水利、城管、林业等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的使用时,应充分考虑狼牙山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每年确定一定的涉旅项目予以支持。
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设立大狼牙山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旅游业创业发展;充分利用担保机构为区内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信用担保;金融机构要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加大融资授信支持,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动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进行融资。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三是土地、税收政策。国土部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农用地转用指标时,对狼牙山旅游发展用地予以充分考虑,对重点旅游项目优先保障供应。制定鼓励投资旅游业的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加大对旅游经营项目的税收优惠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
5.4、休闲度假需求不断增大
目前,我国进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4000美元,国家法定节日增多,国民休闲意识增强,我国具备了休闲消费快速发展的基础。休闲度假旅游的迅速发展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红色旅游进入体验时代,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注重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旅游应与绿色生态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等融合加快,形成复合型旅游产品,满足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较强,渴望与追求乡村环境所形成的消遣休闲活动,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应注重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的综合开发,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竞争力。
5.5、区域旅游合作进程加快
2008年,河北省实施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战略,确立了“六大功能区”和“七大产业聚集区”,其中易县属于京西南观光休闲旅游区、保定文化休闲聚集区;2010年环京津七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亿人次,旅游收入646.35亿元,产业聚集区建设效果明显。2010年,保定市实施了《涞易涞旅游区域战略合作发展规划》,野三坡景区已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河北建投集团投资开发白石山景区,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狼牙山旅游区的发展,涞易涞旅游聚集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对易县旅游业及狼牙山旅游区来说,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狼牙山是易县近期最有可能培育成国内热点旅游目的地的景区,可以作为易县旅游业发展龙头,实现易县旅游业跨域式发展,使易县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及区域旅游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