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儒道精神”影响的研究
刘沫1 刘渊2*
(1.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5; 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儒道文化”对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影响以及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并当前儒道文化对江西地区的影响进了梳理汇总,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了解江西地区的“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儒道文化;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与载体,也是国民心灵深处共有的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丰富表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心声。这种心声,将来自各个阶层、各种途径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汇成一股洪流,灌溉着中华民族广袤而璀璨的精神家园。
一、江西“非遗”的特征及研究价值
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赣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下鲜明的特征:第一,历史传承性:它们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成果,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悠久,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二,群众创造性:它们都是赣鄱大地上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如宜春脱胎漆器、会昌藤器等手工艺品,以景德镇陶瓷为代表的民间手工制作技艺。还有反映民族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特征的民间风俗。第三,自娱自乐性:它们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情感流露的真实写照,体现着广大群众寓乐于日常生活的智慧。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我省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第四,地域民族性: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地域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省的非遗资源富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如:享有“世界瓷都”美誉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制瓷技艺高超,加上自身深厚的历史、科学、旅游价值,使得景德镇制瓷的相关技艺成功入选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和石雕)的发源地——江西省婺源县,雕刻技艺历史悠久,雕刻工艺品精美、有地方特色,集中说明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民族性。
同样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打造江西文化软实力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多样化的生动体现;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赣文化创造力的表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人类对创造力的尊重;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通道。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创造适宜的江西本土文化环境来承袭不同民族、群体、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维护江西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协作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儒道文化对江西非遗文化的意义
根据我们走访调研和资料收集,发现儒道文化对江西地区的“非遗”的文化影响是直接的,同样对当代江西文化的文化形式、民俗、发展等方面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大的指导意义。
1、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辉煌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全面承继了自伏羲以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化。这些儒家元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江西非遗文化的传统文化基源。2、孝悌为本、仁爱友善是爱国情感之源;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家庭伦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道德理想和家国情怀具有深远影响。儒家的仁礼学说体系和家国伦理架构,不仅使其学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将家国一体的意识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不仅赋予了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而且培育了炎黄子孙牢固的爱国情结。今天,江西非遗中的很多非遗部分都是通过树家风、扬孝道、倡仁爱、行友善等举措,培育和构建非遗文化的基础。3、礼让诚信、人文化成是道德教育之本;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模式,其核心是让人们学会礼让诚信,以实现人文化成的治世目标。使得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富有人文精神的民族文化。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着道德失范、礼仪缺位、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对非遗传统文化中礼让、诚信等因子的挖掘和继承,构筑国人的精神家园,塑造民族的文明形象;4、追求公平、崇尚正义是社会有序之基;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中华民族是崇尚公平与道义的民族。江西地区的非遗用儒家“崇尚适度”“仁爱礼让”“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等理念,引导和完善地方的制度和政策,将个体的利益差异控制在公平合理的范围内,是维持当时社会动态和谐与持久繁荣的良策。
三、 当下江西非遗文化发展的出现的问题
1、开发不到位。江西省非遗资源开发不到位,产业资本活力不足,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发挥不足,配套设施和服务相对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无形资产开发不足,从而导致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多停留在经营阶段,距资本经营、品牌运作差距较大。2、观念滞后;长期以来,不少部门把非遗文化建设放到上层建筑的层面,归于意识形态领域,当做社会公益事业管理,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文化的事业属性,而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从而不能充分意识到文化只有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生存发展的道理。3、科技制约。现代文化是现代文化和科技的完美结合,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给非遗文化文化创新和传播带来了重大革命。然而,目前江西省文化产品的生产,从总体上说,江西省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步调没有同步。4、缺乏高效人才机制;高效人才机制是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创新带头人才、合理使用现有人才,是非遗文化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5)消费不足;江西文化消费能力偏低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的收入和购买力不足。除此之外,还有市场不活跃、供求结构失衡、水平偏低,以及文化产业的内部各个行业发展不均衡等原因。
四、如何发扬“儒道精神”,深挖江西本土“非遗”民俗文化,打造有江西地区特色的文化战略,提升江西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1、江西本土文化的优势;第一文化资源优势;江西传统文化名人辈出,独领风骚,唐宋八大家中的王石、曾巩、欧阳修均为江西人,陶渊明、文天祥及黄庭坚等更以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光照后人。佛道文化渊远流长,汉代张道陵(张天师)在江西龙虎山开创中国道教正一派祖庭;晋代慧远和尚在庐山东林寺创中国佛教十派之一的净土宗;晋代许逊在南昌创立独具江西特色的万寿宫,成为在海内外独树一帜的道门分类。第二,市场优势;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均享用的文化资源的消费频率随之增加,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构成了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很好地促进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品牌优势;江西省在推进本土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已经打造出了不少特色文化品牌,推出了大型情景歌舞剧《井冈山》和中国红歌会等红色系列品牌。这不仅赢得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而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如此,江西省还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已初步形成了以井冈山为龙头,以南昌、上饶、萍乡、瑞金为基点,以南昌、赣州为集散中心的基本旅游文化格局。第四,文化载体优势;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江西已经建立了一套健全、完整的文化机构体系。创作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其中采茶戏《远山》、《乡里法官》,歌曲《永远的井冈山》、《山里山外》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采茶戏《远山》、舞剧《瓷魂》获文化大奖。
2、江西本土非遗文化发展战略及其思路
(1)政府组织引导
实行政府引导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公共文化”发展的合理保护与引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市场幵发运作能够达到协调一致。加强政府组织引导,利用行政权力,依靠从上到下的行政组织制定政策精神、颁布法律条例,运用政策指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立法和制度约束来明确保护的范围和主体、规制有关主体的行为和责任,对违规和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惩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法可依、有制可循,贯彻保护的具体实施和规范开发利用的有序开展。
政府倡导积极的人才战略。 通过行政手段,建立起各种激励机制,吸引各地高知识含量的文化人才,进一步地完善社会劳动保障体制,提高就业率,避免创新型人才的流失。加快体制化改革,吸引来自各地的闲散资金,改善文化人员的工作环境,刺激并促进产业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2)社会积极参与
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区域社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有陶冶和充实民众的思想情操和精神世界、转化为鼓舞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反过来,区域社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强弱也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社会各方面参与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传承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一个不重视所在区域民间传统文化,仅仅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文化需求的群体是不可能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足够的关注和保护的,因此,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宣传和教育,自觉提高道德和素养,培养公共机构、非政府组织、金融组织、市场经营者、传承机构和传承人以及普通民众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意识,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全民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市场有效运作
市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与传播的空间。近年来,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这种趋势己经开始有所显现,相关行业尤其是旅游业中的原生态”型产品受欢迎程度日渐攀升,一些大型传统文化艺术表演、民间传统技艺以及各地的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形式受到市场受众越来越多的青睐。在此趋势下,要紧紧抓住机遇和市场,针对那些具有一定商品属性、能够适度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遵循自身存在规律和精神内质,在不造成对非遗曲解和!损的前提下适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发展并形成产业,实施“生产性保护”策略,突出本土优势、地方特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市场的“炼丹炉”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转化为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本”,实现更高更深层次的保护。
(4)突出个性品牌战略。
个性化文化的发展,可以依赖区域固有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江西省历史悠久,有较鲜明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个性文化特征,是儒学衍化出理学、心学进而完成其哲学化过程的地方;是书院文化的炽盛之地,如书院文化中的“标本”白鹿洞书院;净土宗和禅宗是江西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两大宗派;另外,江西有道教发源地———龙虎山;客家文化、茶文化、傩文化等都是江西内涵丰富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和“中国革命的摇篮”等独具红色文化底蕴的特色称号都是间隙的独特历史际遇中孕育出来的。这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江西省文化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和后盾。
总结
积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推动赣鄱文化走出去工程,建立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精品项目库。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国家孔子学院等文化交流平台,互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发挥与港澳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同的天然优势,组织互派两岸三地中青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交流活动,增进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具有赣鄱文化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走向国际市场,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赣鄱文化传播格局。讲好江西故事、传播好江西声音、阐释好江西特色、展示好江西形象。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陈霞.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J].求实, 2010,(01):197-199.
[3]尹文婷,彭迪云. 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分析[J].科技广场,2012,(08):208-213.
[4]高书生.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 20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