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工作理念,集中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和全域美丽乡村,带动乡村建设学有样板、干有方向、建有标准。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市级以上乡村振兴片区34个,覆盖36个镇(街道)、436个村(社区)、49.4万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0%、18%、30.5%。
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创建思路。结合淄博实际,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淄博市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和全域美丽乡村评估办法》,构建形成创建工作保障体系。明确创建思路和基本原则。确定产业连片发展、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建设、样板连片打造的总体工作思路,明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持续打造、久久为功,统筹推动、要素集成,尊重规律、科学实施”四项创建原则。明确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从“五大振兴”、规划布局、项目建设、集体经济、运营能力等10个方面对全域美丽乡村进行评估,涉及清洁村庄、厕所革命、污水治理、长效机制等13个项评估指标,创建周期为2年,创建期内进行中期评估,创建结束后进行总体评估。明确奖补政策和拨付办法。市财政资金对每个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奖补3000万元、每个全域美丽乡村镇(街道)奖补1500万元。申报成功后,拨付奖补资金的30%,根据中期评估和评估验收结果分档拨付剩余70%,避免搞平均主义、“撒芝麻盐”。
博山区红叶柿岩片区民宿
临淄区凤凰镇片区温家村村头公园
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定位创建类型。结合淄博全域的城市公园建设,统筹考虑区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财政能力等因素,合理进行片区布点,形成梯次创建格局。优中选优打造精品示范片区。选择4个基础设施较好、产业优势明显、具备村庄经营或农文旅融合发展条件的连片的5—10个村,突出数字农业、三产融合,集中打造乡村振兴精品片区,重点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领域进行探索,打造农文旅融合区域。整镇推进全域美丽乡村。选择5个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乡镇,以“生态、洁净、整齐、美丽”为目标,围绕“五化”“七改”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对镇域内所有村庄进行整体提升,建设普惠性、基础性全域美丽乡村。重点突破打造衔接推进区。选择5个基础条件相对较弱、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5—10个村,建设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围绕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环境整治、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巩固成果6项内容,重点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兜底性、保障性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沂源县东里镇片区下柳沟村改造后的农舍
注重分区分类推进,组织创建内容。对各区县现有条件进行反复调研论证,通过实地评估、专家论证等,科学确定片区的创建内容和模式,所有创建片区全部编制规划,统筹安排片区内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乡村旅游等各项工作,以科学的规划设计引领创建实践。重点探索三种创建模式:产业带动型。每个片区内至少培育1个主导产业,要求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93%以上。例如临淄区朱台片区选择厨具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该片区拥有加工企业和从业户360余家,年产值达20亿元,带动4000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农文旅融合型。以放大数字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产业新动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例如博山区红叶柿岩片区采取“政府+村庄+工商资本”模式,打造了万亩红叶景观,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营业收入6000万元。党建引领型。大力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建为乡村振兴片区领航。例如沂源县燕崖镇“乡村里的中国”片区内8个村组织联建,有效破解了单村发展空间窄、村级产业“小而散”的问题,统一发展“大樱桃”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达5000元以上。
沂源县东里镇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一角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统筹创建资源。准确把握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正确导向,创新项目组织实施、建设管理、运维管护新机制,不断提升建设水平。构建责任落实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创建方案、一名县级领导挂包、一个专班推进,市县联动一线督战的原则高位推动,对落实不力的项目由市里提级约谈、挂牌督办。构建长效投入机制。2022年淄博全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0亿元,撬动工商资本150多亿元,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指标137.8亩。构建智慧管控机制。积极创建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建成“齐农云”智慧服务,将乡村人、事、物、组织等纳入数字管控“一张网”。对此,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对淄博市数字赋能的做法给予了肯定批示。构建全员参与机制。推行“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乡村建设新模式,综合运用积分兑换、美家超市等载体,大力倡导以工代赈、以奖代补、投工投劳等方式,构建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