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20 周年批示精神,如何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中把握三农工作的总方向和着力点,真正破除高质量发展中向上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东强西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短板,实现整体富裕、普遍富裕和共同富裕,让浙江实践、浙江经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全国各地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提供范例,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认为应着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和美乡村是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的必然选择
和美乡村是对新时代“千万工程”的继承和发展,是立足全国农情社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战略部署。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从空间维度,这对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从历史责任上看,和美乡村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三农工作新的历史使命,是乡村振兴总要求的具体体现,是乡村振兴的一项任务,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之路,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具有普惠性、融洽性、共同性、整体性,重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从建设内容上看,和美乡村是对美丽乡村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凸显乡村建设既见物、见人,又塑形、铸魂,强调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提升,是从“面子美”到“里子和”、所有群众共建共享的乡村,涵盖到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共享性、集成性,重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从逻辑关系上看,和美乡村是普惠制,体现气质、颜值、产值上。数字乡村是赋能制,体现在服务、应用、决策上。未来乡村是共享制,体现在应用、展示、体验上。防止概念混淆,以偏概全。它们之间是创建与提升完善、原有与迭代递进、“外延”与“内涵”、“可视”与“可感”、单项与系统集成的关系,强调的是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既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风情特色,重在“指路与创路、常规与突破”。
精准掌握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内涵
“千万工程”阐释了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方法论,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是新时代、新阶段农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生动体现,它与乡村振兴互为表里,具有鲜活性、系统性,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实践中如何把握核心要义,拉长板、补短项、齐并进,打造自己辨识度、国际 IP 乡村,其建设内涵在于:
一是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在产业振兴上立足各地农情社情,打造县域富民产业,将种子种业、高效生态农业、村庄经营等作为农村集成改革的切入点,围绕村味、村居、村礼、村趣、村艺、村节等业态,以及农耕二十四节气和农业文化遗产,重点是挖掘原有的(消失的、独特的、稀有的)、升级现有的(利好的、向上的、畅销的)、补齐未有的(产业链的延伸、品牌的延伸、线上线下交易的延伸),通过深度融合一二三产,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培育全产业链(供应链),组建“产共体”、冷链物流(产地仓)新模式,实行精准、饥饿、品牌等营销新体系,推进整镇式(片区化)链条提档升级,增加产销的黏合度和产品附加值(引入市场流、消费流、人气流),重新发掘唤醒优势产业特色,真正做到农创、科创与文创共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二是以生态宜居为本色,在生态振兴布局上对标徽、苏、闽等六大派系,厘清现存村庄历史、风貌延续、乡愁印记等,结合国土空间控制规划,围绕城乡资源要素配置,重点在维护原局(原有肌理、原有文脉、原有秩序)、梳理现局(处理好人工与生态、真与假、画蛇添足与锦上添花的关系)、谋划新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谋划村庄未来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在去城市化(让过剩的金融资本和乡贤资源回归乡村,从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逆城镇化(有效解决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等问题)的同时,通过村庄有机更新、功能置换,重塑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的功能与作用,做到生产、生活与生态共融,让村落尽显古韵新貌。
三是以乡风文明为灵魂,在文化振兴支柱上通过“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新唤醒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树立主动参与、适应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乡风民俗,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讲好乡村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重点追求寻根问祖(追本溯源、孝悌美德、传承发展)、秉正无私(遏恶扬善、弃恶从善、核心价值)、欣欣向荣(和谐团结、大度包容、好善乐施),做到乡容、乡愁与乡风共创,让所在地域内群众的重拾自己所见乐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耕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以治理有效为手段,在组织振兴保障上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因素,在打造一支齐心协力、积极作为的“一懂两爱”过硬队伍同时,充分发挥能人、贤人、高人、达人的长尾效应,通过强化领导体制机制建设,来凝聚党抓乡村振兴工作的战斗力、向心力,巩固农村基层执政基础,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可持续发展,重点是重塑祖训族风(老祖宗留下的习惯、成例、礼节、规矩)、村规民约(内部制度和章程、具体的规定办法)、规章制度(形成的条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内涵,强化时代担当作为,以执行力、凝聚力、号召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杜绝基层“因网而生、因网而难”的现象出现,做到智治、智联与智慧共享,让农村人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幸福路、感恩路。
五是以生活富裕为目的,在人才振兴的动力上要充分发挥好培养、挖掘和招引等人才的作用,处理好土地(盘活农村闲置用房、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社会资金、自筹资金)、人才(农创客、乡村运营师、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等)与策划(顶层设计、政策保障)、规划(SWOT 分析、民生需求)、建管(质量与绩效)、经营(村庄内生活力与 IP打造)之间的互补关系,做好“加减乘除”法,真正解决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防止单打独斗、各为为政,牢固树立上下一盘棋、建管全方位、发展全民主的思想,重点凸显物质富裕(基本保障,即吃住行、游乐购、医教等)、精神富裕(欲望、心态、心情)、共同富裕(舍得、舍弃、共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到能人、贤人与达人共舞,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精神家园。
正确把握新时代“千万工程”的路径方法
新时代“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要想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发展好,就必须掌握其时代逻辑关系,懂得其必要性(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必然性(城乡融合发展)和方向性(绿色生态发展)等特点,实现宜工、宜农、宜商、宜游、宜居的品牌 IP 价值最大化。
一是以“小节点”改善“大环境”。要以风貌和韵为关节点,真正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解决普惠制问题,不仅要解决区域之间,还要解决行政村之间,更要解决村组、组组之间的问题,让建设的成效“形象直观看得见,共建适用得人心”,体验到山水田园之美。
二是以“小突破”解决“大民生”。要以服务和享为关键点,有效缩短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解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医疗、教育、养老等顽症),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民生关键小事问题,让享受的对象“就便高效用得着,实用好用赢口碑”,体会到精致有序之美。
三是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要以治理和谐为连接点,发挥党建联盟 + 的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串珠成链,解决善治路径模式单一问题,将有条件的镇村串联起来联合打造,可以是镇域内部,也可以突破镇域范围外的,让治理的经验“示范引领作典型,复制推广出亮点”,享受到文化自信之美。
四是以“小产业”推进“大发展”。要以产业和融为切入点,通过“走出去、招进来”方法,让农业生产从“粗放型”向“精准化、品牌化”升级,农产品企业从“原始型”向“标准化、智慧化”升级,农业效应从“总部型”向“多元化、集约化”升级,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让发展的成果“多产联动出效率,精品茗品有 IP”,感触到富裕富足之美。
五是以“小场景”实现“大应用”。要以生活和睦为核心点,让数字赋能发挥乘数效应,解决群众多维度需求问题,围绕“多化多场景”的要求,因地制宜拓展更多的富有自己特色的创建载体,来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让周边的群众“办事不出村皆可,一屏管控见效率”,感受到活力奔放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