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稻米产业服务乡村振兴
——“茅贡米”领头人周建华
时间:2024-06-28 文章来源: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文章作者: 【 字体:  】 打印本页

  周建华,男,汉族,现任贵州茅贡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曾任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遵义市第二届、第四届人大代表,遵义市第三届党代表。 

  勇抓机遇办企业  

  周建华是湄潭县永兴镇流河渡村人,1983年转业后在湄潭茅坪粮管所工作,3年后到永兴镇茅坝粮站任站长,1992年调入永兴粮管所任所长。对政策非常敏感的周建华从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捕捉到了市场经济的信息——计划经济将被打破,吃大锅饭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他结合当地独特的水稻种植优势,与省粮食局工业处联营成立了“永兴粮管所精米厂”,对大米进行深加工,并对职工进行优化组合。实行按劳分配,职工多劳多得,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通过努力扭转了亏损。 

  1997年,永兴粮管所精米厂在改革中单独分离出来,组建了贵州茅贡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到了30吨,公司还引进年加工1000吨大米的流水生产线一条。生产规模虽然扩大了,但由于没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和品牌,企业产值及利润增长遇到了瓶颈。 

  立足市场创品牌  

  面对市场的大风大浪周建华没有畏缩,他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根本,只有提高产品质量,创立品牌,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2002年,他走出湄潭,到全国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寻求合作,寻找适合在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农业专家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合适的品种。然而,由于好吃的品种不好种,再加上农民的种植技术没有跟上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探索失败了,亏损了20多万元。周建华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干下去的信心,茅贡米发展的思路是找准了,关键是应当循序渐进。在资金紧缺、人手有限的条件下,他仍然派出农技人员外出学习,并从县农业局请农技师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他和农技师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从领种、播种到收割都全程管控,并以实物演示或图版等形式向农民介绍有关知识,使农民的种植技术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他改进管理办法,公司对农户采取分片管理,要求每个职工必须对自己片区内的农户户数、居住地点、种植面积了如指掌。公司职工经常到农户家与农户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生产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架起了一座公司与农户间的连心桥。 

  2003年,周建华与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出了适合贵州生长的优质稻品种“大粒香”,并成功开发出了中高端产品茅贡牌顶级香米、茅贡牌球光营养米(软米、偏软、适中)、茅贡牌硒锌香米、茅贡牌精制米、茅贡牌优质米等一系列品牌。茅贡米业有限公司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在贵州首先推出小包装大米。2003—2007年,公司产品“茅贡米”连续五届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十大金奖大米;2008年获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10年获贵州省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010年企业产品“茅贡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获中国驰名商标。 

  不断创新增效益  

  2000年,公司扩大了规模对机器设备进行了第二次技改,生产能力达年产1800吨,并注册了“茅贡”品牌商标。由于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产品品质大幅提高,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同时保持了大米营养体系的完整及口味的纯正,产品以其高品质、低价格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公司产值从1997年的850万元增长到1560多万元。 

  2006—2007年,公司投资1760余万元在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立新厂并建设了年产4.5万吨优质精米生产线,到2011年,公司年产值达1.5亿元。 

  2011年,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号召,在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帮助下,为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茅贡米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公司投资1.5亿元,新建厂房两座及储备量达1.5万吨储备库两座,引进瑞士布勒年产18万吨全自动精米生产线,建设年产米皮胚芽油2000吨一条。 

  2015年,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公司投资1800余万元建立鲜米粉、半干米粉、干米粉共6条加工生产线,日产能100吨,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生产设备、整洁的生产环境来保证产品的品质。 

  2015—2021年,公司连续七年被认定为贵州省民营百强企业;2018年“茅贡米”获贵州省名牌产品;2021年“茅贡米”获贵州百强品牌、贵州农业企业品牌50强;2021年,公司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种、产、销一体化的粮油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公司有年产18万吨精米加工生产线,年产4.2万吨米粉生产线及7万吨储备库的生产规模,注册资金2500万元,年产值超3亿元,是西南三省一市规模最大的优质稻全产业链企业。 

  联农带农助振兴  

  周建华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土地和人力资源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优势互补、双向共赢。为此,公司在基地大力倡导并推动成立了“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当地群众民主推选理事长,实行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公司对合作社给予经费支持。合作社的成立,在订单落实、规范种植、技术培训、合同履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逐步形成了“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农技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服务、基地负责对稻谷种植进行统一管理、合作社负责发展农户、订单农户负责种植、龙头企业负责收购”的产业化联动机制。 

  近几年来,周建华带领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和订单农业,在湄潭、凤岗、余庆、惠水、安顺、遵义等县市建立核心基地8000多亩,其他基地5万亩,涉及农户1.5万户以上,每年带动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 

  回想起自己创办企业多年来的发展,周建华心中无比感慨:没有什么事业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只有全身心投入、长期持续专注和不懈奋斗,才会闯出一片天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