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良,天津市蓟州区中亿建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刻苦钻研,勤于实践,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蘑菇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新设备示范推广及相关配套技术培训服务,凭借过硬的蘑菇栽培技术,用蘑菇开启创业路,为更多人撑起了“致富增收伞”。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蘑菇种植
二十五年前,蓟州区出头岭镇中峪村还是以传统水果产业为主导产业。随着物流业高速发展,南方水果大量涌入北方市场,对中峪村水果产业冲击很大。为应对这种情况,稳定农户家庭收入,戴建良决定带领村民转变产业结构。他通过参加各种讲座、培训,并经过大量调研,认为种植蘑菇是可行的,小小的蘑菇,很可能为农户的生活带来改变。
在多方支持和自身努力下,戴建良种植蘑菇取得了初步成果,从“小蘑菇”里面尝到了“甜头”,这让乡亲们看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全新道路。自己试验种植成功后,满怀激动的心情,他开始带着乡亲们一起种植蘑菇,并在种植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食用菌专家团队反映解决。随后,村里的菇农不断增多,渐渐形成规模。为了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戴建良带头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构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注册了“中亿白灵”商标。目前,已经带动蓟州区出头岭镇食用菌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年产量8000吨,产值1.2亿元,“中亿白灵”品牌农产品确定为津农精品。
加强技术推广,提升种植水平
种植初期,基地引进了市场急需的、价格高的珍稀食用菌白灵菇。由于种植户生产的白灵菇菌棒杂菌链孢霉爆发,造成大量白灵菇菌棒污染,菌棒培养料和水配比不合理,部分种植户绝产,生产面临危机。为此,戴建良坚持做到“三个入户进棚”,即调查研究入户进棚、技术指导入户进棚、解决难题入户进棚。他认识到要稳定种植户收入,必须要及时开展培训,掌握相应配套技术。
戴建良坚持“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工作思路,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定期举办培训班传授蘑菇知识,聘请蘑菇种植专家到村里蘑菇棚室进行现场生产指导。同时,他还积极到周围镇、村讲解蘑菇知识,传授蘑菇生产技术。“引进新品种后,基地和科技特派员会组织菇农来基地培训、观摩和学习。相较于传统品种,新品种不仅产量大,品质也高。最近这几年,凡是种植新品种的菇农,每年收入增长几乎都在15%左右。”戴建良自豪地说。
多年来,戴建良和京津两地多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紧密合作,在食用菌技术的集成转化、示范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白灵菇设施栽培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转化”,京津冀科技转化项目“蓟州区香菇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以及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白灵菇保鲜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特色食用菌新品种引进及标准化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等科研项目。他还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编写了适合本地的“白灵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实用教材,申请了白灵菇保鲜方法发明专利,并将种植基地申请为蓟州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主要培训食用菌种植管理技术、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共培训天津市高素质农民850人、接待外地学员5548人次。
积极开拓市场,畅通销售渠道
随着种植技术的普及,中峪村蘑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提升后开始出现销售问题,如何打开蘑菇销路成为摆在戴建良面前的新难题。
戴建良开始尝试把质量好、菇型好的蘑菇鲜品,销售到广州、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并建立固定销售点,招引客商到本地来收购,对诚信客商提供食宿,营造良好收购环境。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中峪村的种植户将蘑菇卖上了好价钱。
销售渠道畅通后,为了保证蘑菇鲜品在温度偏高季节销售时的品质,需要提前预冷,戴建良承包了村里的废弃保鲜库,改造后可实现保鲜100多吨,延长了蘑菇鲜品销售的货架期,也带动了外来客商、收购商、本地代购户和一些种植大户投资建造冷库。同时,还引来了外地烘干、腌制等加工企业,可以为超市、高端客户进行蘑菇包装加工,提供节日礼盒等。目前,出头岭镇已建造冷库45座、容积3万余立方米,能够保鲜蘑菇3500吨。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戴建良开始利用微信、电商平台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为菇农提供产品营销、市场拓展、技术信息、政策咨询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一方面,向菇农发布各类品种的蘑菇批发、零售价格等市场信息,做到生产营销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又与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蘑菇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原材料惠购和产品营销。
展望未来,戴建良致力于在蘑菇种植基地开展农家乐、采摘体验,定期举办食用菌文化节、展览等活动,向游客展示食用菌的种植历史、制作工艺等,推广食用菌文化,推动蘑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创响食用菌领域的出头岭品牌。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