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县:坚持稻米全产业链开发 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桂北粮仓”
时间:2023-11-27 文章来源:广西全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 文章作者: 【 字体:  】 打印本页

  全州县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北部,素有“桂北粮仓”“鱼米之乡”之美誉,是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近年来,全州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产业立园、科技兴园、融合建园,突出稻米“生产+加工+科技+品牌”全产业链开发,走出一条南方地区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目前,产业园总产值达85.36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57.24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67.1%,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35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32.3%。

   一、建立标准化产业基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一)推动“粮田”变“良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县完成治理耕地“非粮化”面积1.75万亩,其中完成治理撂荒地面积9091亩,全县耕地面积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推进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高效节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27.1万亩,园内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到73.05%。

  (二)推行“水稻+”综合种养。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产业园大力推广“稻养鱼、鱼促稻”的生态种养模式,建成4.1万亩稻渔标准化种养基地,年产禾花鱼0.8万吨,是广西最大的禾花鱼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建设。完成全州县龙水万穗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区(自治区五星级)、全州县天湖绿淼稻渔共生产业示范区(自治区四星级)等示范建设。创新发展稻田高效耕作。积极探索“稻—灯—鱼—菇”生态循环、“荒地+”种植旱稻等模式,着力提高粮食产量和综合效益。

  (三)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加强高产示范创建。实施秋冬种绿肥高产创建项目,完成水稻绿色高产高质示范片建设面积3050亩。推进稻田绿色防控。完成10万亩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开展“两品一标”认证。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重点,打造绿色有机基地,产业园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18个,有机认证8个。

   

  二、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智慧赋能产业园创建

  (一)引进培育优质种苗。开展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建成绍水镇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连续举办20届“看禾选种”大会(桂北),累计种植展示各类农作物品种超1.14万个。引进推广水稻良种。先后引进粮香二号、野香优莉丝、“0H38”、“欣荣优6307”等优良品种,组织开展水稻高产攻关测产,其中第三代杂交水稻新品种“0H38”测得平均亩产633.28公斤。培育禾花鱼优良种苗。完成3个全州禾花鱼苗培育场建设,建成600亩专业的禾花鱼苗培育中心(场)。

  (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技术团队支持。组织区市科技特派员28名、县乡科技特派员51名,成立优质稻、禾花鱼等专家服务团队,实现科技服务覆盖产业园内所有行政村。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9个新技术应用示范,建立“绿色水稻+”技术服务点或工作站10个。构建科技研发平台。引进桂建芳院士工作站、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9家,合作开发禾花鱼水产品预制菜、创新禾花鱼养殖技术。专家团队数量达到22个,研发示范新技术8项,申请专利10项。

  (三)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平台。产业园在桂林市率先应用智慧农业平台,在龙水镇万亩稻鱼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全州县禾美稻香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产业基地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建成广西区内领先的稻米产业科技实验对比区3个。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产业园5G基站覆盖面达到2万亩,数字化产业发展基地已建设1.9万亩,推广应用水稻种植“智慧云”平台技术10万亩,同比增长50%。提升装备机械化程度。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水稻机械化作业面积20万亩,产业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14%。

  三、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小米粉实现大振兴

  (一)加快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产业园已成功打造才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自治区级)、城西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自治区级)和绍水镇农产品加工扶贫集聚区(市级)3个加工集聚区,可年加工稻米47万吨、米粉56万吨、禾花鱼制品1200吨。目前产业园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到99%,稻渔产业精深加工水平显著提升。

  (二)做大做强全州米粉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了《做大做强全州米粉产业实施办法》、《全州县工业园区总体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制定了“三扶持、三奖励”措施,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全县培育大米加工企业53家,年生产大米75万吨;培育标准化干米粉生产企业38家,实现年产优质米粉56万吨,占全国干米粉年销量的30%,成为全国最大的干米粉生产基地,被授予“广西干米粉之乡”称号。做长米粉链条。实施米粉百亿产业工程、技术创新技改产业项目、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以康乐粉业、米兰香食品、鑫晶琳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数字化车间建设,全州米粉产品实现从单一干米粉到半干粉、鲜食米粉、包装红油米粉和桂林米粉等多元化产品的跨越式发展。提升稻鱼精深加工。延伸提升米酒产业,研发米酒新产品8款。新建禾花鱼加工线2条,开发新产品6款。

  (三)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强化龙头带动能力。产业园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06个,新增112个。其中入园生产经营的企业53家,组建全州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经营主体37家,种养大户31家,吸纳就业24325人。打造创业创新典型。全县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园区23个,盘活存量土地300多公顷,为农村青年创业创新搭建良好平台,全州县已入选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径。产业园内的龙水镇采取“集体入股、企业注资、‘两委’协调、社员参与”的办法,引进大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整合100多万元集体资金,创建聚龙生态园,发展禾花鱼特色产业,企业和村集体按照43%、57%的比例分红,入股村集体每年可获得5万元兜底收入,社员可分红近4000元。

  四、探索“水稻+”新业态,整合资源“接二连三”

  (一)“优质稻米+电商物流”拓宽粮食销路。拓宽电商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拓展产品销路,不断优化主导产业线上线下销售结构,农产品销售总额达38.5亿元,网络销售额1.8亿元。提升粮食仓储能力。冷链物流设施配套不断提升,已建设完成40个冷链物流设施,冷库扩容约8.5万立方米,农产品冷链流通率达65%;推进桂北粮食加工仓储物流中心建设,打造湘桂乃至华南、西南地区粮食物流集散中心。

  (二)“特色产品+营销宣传”做强产品品牌。优化粮食品牌建设。全力打造广西“全州富硒大米”公用品牌,积极培育“三品一标”产品,产业园培育企业品牌20个,产品品牌283个,其中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农产品品牌3个,农业企业品牌3个;七彩人生米、洋田大米、九提香米和湘山好米入围广西十佳优质大米。强化优质品牌推介。2023年,全州县在北京举办全州禾花鱼公用品牌发布会暨明星产品推介会及全州县农特产品进京产销对接活动,提升产业知名度。

  (三)“红色文化+工业振兴”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依托全州县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乡村振兴、工业、生态、研学等深度融合发展,唱响“红色胜地,大美全州”文旅品牌,产业园内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不断提质升级,自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5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乡村走上旅游致富路。红色旅游与生态乡村融合。毛竹山村先后荣获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交流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21年成功创建为第二批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红色旅游与工业研学融合。围绕稻米加工产业,开发“工业+旅游”线路。其中湘山酒厂已建成湘山酒文化体验馆、酿酒生态园,打造国家级4A级工业旅游景区。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