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宜兴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稻米13.6万吨、大闸蟹0.78万吨,年加工稻米能力达190万吨,总产值达78亿元。
目前,产业园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南大学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搭建“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等科创载体12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6个。
产业园内共有农业企业11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为465家、301家。
规划总面积649.32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包括徐舍、杨巷、新建、官林、高塍、和桥6个镇,构建“一核引领、一带集聚、两区拓展、全链协同”的空间格局,集聚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眼下,穿行于宜兴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机勃勃的田野与波光粼粼的池塘相互映衬,一座高水平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高地雏形已现。
自2024年宜兴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立项名单以来,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稻蟹产业为主导,持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水平,走出一条以“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产业与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立园 构筑要素集聚强磁场
日前,走进位于杨巷镇的市中川米业有限公司大米智能化生产车间,全自动大米加工流水线正开足马力运转,从上料、筛选、去杂质,到脱壳、色选、分级、包装,一气呵成,生产出的有机和绿色大米被打包装袋售往全国各地。“今年新设备投用后,优质原粮日加工能力可达1000吨,将助力企业进一步开拓华东及周边地区市场。”该公司负责人曹国初信心满满地说。
发展产业要立足当地优势。作为宜兴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之一,近年来,杨巷镇将优质稻米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稻米加工产业集聚优势,以稻米加工类龙头企业为核心,输出品种、标准、品牌,打造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园创建的引领下,我们建设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了稻米、果蔬、水产、食品加工区,入驻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达24家,其中稻米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稻米能力达100万吨,稻米加工辐射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杨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杨巷镇已成为产业园中的一颗“明珠”,荣获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江苏省味稻小镇等殊荣。
近年来,我市把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作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科学优化政策扶持、强化资源配置、创新投资机制,坚持以产业化思维提升园区,用市场化理念经营园区。聚焦优质稻米和大闸蟹产业,产业园积极构建“良种+生产+加工+科技+品牌”的稻蟹全产业链格局,截至2024年,产业园年产稻米13.6万吨、大闸蟹0.78万吨,年加工稻米能力达190万吨,总产值达78亿元。
政策集成、要素汇集、资源集聚,高起点规划推动产业园一二三产融合加速。如今,产业园正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一带集聚、两区拓展、全链协同”的“大生产+精加工+高科技+深融合+强服务”全产业链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是以徐舍镇、杨巷镇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引领集聚核,“一带”为环滆湖生态农业发展带,“两区”为以新建镇为核心的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区和以官林镇、和桥镇、高塍镇为核心的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从前端科技支撑,到加工业布局,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在宜兴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呼之欲出。
科技强园 迸发现代农业新活力
日前,位于高塍镇梅家渎村的6500亩河荡三青种业中心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数十台挖机正填挖土方,核心区的高标准青虾繁育池塘已初具雏形。“我们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计划打造宜兴青虾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目前完成总进度超75%。”市城建文旅集团下属渔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建成后,青虾新品种虾苗可直接满足约3万亩池塘春季虾苗供应,辐射带动江苏乃至全国青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宜兴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样的“科技兴农”场景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市不断提高产业园自主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能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南京、无锡、上海等地的科技、金融、市场、人才等要素资源,不断提升产业园农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配置效率。目前,该产业园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南大学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南京农业大学创建江苏宜兴大闸蟹科技小院,推进江苏省健康谷物陈君石院士工作站落户,搭建“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现代渔业种业中心、博士后科研站等科创载体12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6个。这些科技力量,已成长为产业园种养技术研发、育种创新的“骨干”。
注重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才能释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动能,激活产业园发展“一池春水”。日前,江南米道农民田间学校邀请扬州大学农学院的黄李春博士,为30余名周边种植户剖析了“水稻优质特色种质资源筛查”的技术要点,满满的“干货”让种植户们受益颇深。“通过引进水稻新品种,加上学校田间管理技术的助力,去年我种植的水稻亩产提高了60公斤左右,真是生态又高效。”参与课程的种植户刘洪良切实尝到了科学种植带来的甜头。自2022年成立至今,江南米道农民田间学校通过链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资源,已服务农户超500人次,成功孵化出种植、销售等5家新型农业主体。
推广技术成果、建设示范基地、打造农民田间学校……眼下,产业园技术集成和支撑水平、示范效应正持续提升。聚焦核心产业,产业园已拥有水稻良种繁育基地达8000亩;建有低GI功能性营养稻米原种扩繁基地1000亩、南粳系列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原种基地50亩;水产种苗培育“政产学研”模式已初步形成,通过积极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对接,重点引进推广“长江1号”“长江2号”中华绒螯蟹、“太湖2号”青虾等优良新品种;广泛推广“水稻绿色高效高质技术”“智能化循环水养殖”等18项技术,为我市实现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也让宜兴现代农业发展的底气更足、成色更优。
联农带农 开辟富民增收新路径
眼下,正是幼蟹养殖的关键期。在养殖塘口,和桥镇养殖户朱国栋针对养殖水质、水草管理以及活性饵料投喂情况等重点,与市鑫洋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技术人员进行现场交流。“合作社品牌响亮、销售网络健全,这几年我和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协议,为了保证螃蟹品质,每个重要阶段合作社都会安排人员上门指导,现在我的螃蟹不仅品质好,而且不愁销,收入明显增加了。”朱国栋笑着说。
如今,像朱国栋一样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紧密联结,在宜兴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常态。伴随着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产业园持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加快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广大农民建立稳定关系,让他们积极参与园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享受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效益。产业园内的市百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除自有的3000亩基地种植,每年还和周边种植主体签订9000多亩水稻收购协议,按订单优质优价收购;江南米道瞄准功能性稻米市场,采取“先付定金”的方式推广订单种植功能性水稻,种植面积2万多亩……目前,产业园内共有农业企业110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为465家、301家。
产业园良好的发展土壤,使园区业态愈发多样化,也让就近创业就业者不断涌现,促进收益更加多元,助农增收效果明显。日前,位于徐舍镇美栖村的沉浸式数字乡村主播孵化基地内,前来参观和体验的人络绎不绝。近年来,美栖村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采取村企联合共建的模式,以玫瑰产业为核心,打造了一条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成功将原本落后的小乡村变为千亩玫瑰绽放的富饶地,不仅提供用工岗位200多个,还实现村民人均年增收2.5万余元。而这个去年9月投运的基地,设有玫瑰之约咖啡厅、产品展示区、沉浸式场景体验区以及直播带货平台,为周边村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如今,产业园通过积极挖掘农业内涵,逐步增强利益联结辐射能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分红”等多种模式全面开花,广大农民能够流转土地得租金、打工就业得薪金……产业园高质量建设与带动富民增收实现同频共振。目前,入园就业农民达29400人,园内村集体平均总收入达737万元。